玛莉亚,逆袭一个年轻的美术学生,决定和她的搭档朱利奥在她父母居住的小镇上共度周末,到达之后,她却发现了残酷的现实....
玛莉亚,逆袭一个年轻的美术学生,决定和她的搭档朱利奥在她父母居住的小镇上共度周末,到达之后,她却发现了残酷的现实....
回复 :对一位教皇的血腥时代的描绘。亚历山大六世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最恶毒最荒淫的教皇之一。他的儿子凯撒是个野心勃勃的极权主义者,极端残忍冷酷,不择手段,一心想用暴力统治意大利甚至周边国家。幕后故事文艺复兴是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的欲望都光芒万丈,每个人的意志都摆在他自己的宝座上。人类成为宇宙的立法者,开始分不清伟大与邪恶的区别。城邦的荣耀、民族国家的偶像,一座座肉体的丰碑,使台伯河畔那个古老的帝国梦,从堕落的罗马教会中脱颖而出,像恶之花一样盛开。关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坏得不能再坏”的教皇,电影史上很少有他们的传记。只有1965年好莱坞的《痛苦与狂喜》,描写尤利乌斯二世,这个有三个私生子的教皇,邀请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不朽的巨幅穹顶画《创世纪》和《最后审判》。新教改革前的罗马,仿佛回到了二千年前诸神狂欢的世代。一面是荒淫、堕落和层出不穷的阴谋,一面是散发着肉体气息的伟大艺术。教皇和红衣主教们,几乎人人都包养情妇,生养众多。在整个十五世纪,没有一个教皇不是通过买卖圣职贿选而来的。除了腐败的躯壳和堂皇的圣殿,基督信仰在意大利已荡然无存。一个文艺复兴的世界对主教们的淫乱和邪恶,怀着一种宽厚的、甚至如释重负的好感。而这一系列被称为“最文艺复兴”的教皇们,也无不是艺术的鉴赏者和最慷慨的赞助人。差不多一个世纪,主教们在两个世界之间犹豫不决,到底是成为凯撒的继承人,还是继续做使徒彼得的继承人?直到1492年,罗德里格·博尔吉亚当选为教皇。这是出自西班牙裔的博尔吉亚(波奇亚)家族的第二位教皇。他贿赂每一位红衣主教的巨款,使这位罗马城最富有的人也差点破产。他以“亚历山大大帝”为名,称为亚历山大六世。他终其一生,扶持四个私生子建立了庞大的权势。其中一个,红衣主教凯撒·博尔吉亚,以他的野蛮、残忍和征战的天才,在28岁时就为他父亲打下了半个意大利,将一个教皇国的梦想献给他的家族。也成为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最令人生畏的统治者。这一对父子的名字,“亚历山大和凯撒”,仿佛一个咒语,预示着这个世界接下来一个几百年的噩梦——“凯撒的物归给凯撒,上帝的物也归给凯撒”。从此国家主义的光荣与梦想,一直持续到两次世界大战及1989年,才算告一段落。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史上没有比亚历山大六世更邪恶的统治者。另一位比他好不到那里去的利奥十世,这样评价他的前任,“我们被世上最野蛮的恶狼抓住了,我们或者逃跑,或者被他生吞活剥”。这位教皇妄称上帝的名,以最圣洁的外貌施行最污秽的统治。去年以来,西班牙和好莱坞竟不约而同地,接连拍出两部关于这个家族的传记片。好莱坞的那部由柯林·法瑞尔主演,尚未公映。我看了西班牙的版本,生怕好莱坞也不会拍得更好了。看这部电影,你会更理解二十年后的新教改革,上帝在那个时代如何呼召他的门徒,扭转了一个彻底败坏的欧洲。你也会更加认同,马丁·路德对着圣彼得大教堂的那个宝座所发出的诅咒,一点也不恶毒,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坐在那上面的,是撒旦在人间的代表。很遗憾的,是电影中没有出现两个应该出现的人,一个是画家达芬奇,他是凯撒军队的总工程师,为恺撒设计了可装载三百多士兵的攻城器械。一个是马基雅维利,他长期驻在博尔吉亚的宫廷里,在《君主论》里,他将这位被无数历史学家视为尼禄、卡里古拉一般的暴君的公爵,当作理想君主的典范。马基雅维利期望这对父子能够统一意大利,恢复亚历山大后裔的辉煌。他称这位不择手段的公爵是“全意大利最勇敢最聪明的人”。一个教皇,一个公爵,如果再加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政治学者,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图画就更加完整了。失去了与文艺复兴的联系,这些“文艺复兴教皇”的道德沦丧与政治权术,就被电影简化了,成了我们熟悉的宫廷血腥与厚黑学,只不过从我们熟悉的皇宫,换成了我们不熟悉的教廷。
回复 :影片讲述朝鲜战争时期,八名韩国士兵秘密完成X-RAY情报计划和八尾岛作战计划,助推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指挥成功登陆仁川。
回复 :今天, 气候变迁的挑战已经凌驾于所有问题之上。最近的研究发现,截至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口将面临过去任何生物都从未经历过的处境。过去已经有几部优秀的纪录片说明了地球环境的巨变,并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长期影响。《人类世:荣耀与毁灭》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导致这种局面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陈述。人类在各个领域的进步过程,塑造出成就非凡的工业化时代,而且多半为大家所乐见。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这两百年历史却充满了偏颇思维,现在应该去思考进步背后的历史,并了解我们所认为的进步过程。══导演的话══有一种声音驱使我们回顾那伟大的「曾几何时」;有一种声音贯穿了整部纪录片。我故意不在片中发表任何评论。那声音不是在评论画面或历史;恰恰相反,它在倾诉历史。我使用了各国数据来回顾战争、福特主义、边缘都市化或政治演说。我使用《美国生活方式》(American way of life)的宣传档案,呈现反共的美国如何宣扬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优点。我同时也使用业余影片,这些影片是社会学文献,是集体想象的一部分。这些影像的作者不详,内容谈论着我们和几个世代之前的人们。最后,我使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影画面。这些片段帮助我呈现画面甚少、或是没有图像的时代(煤炭工业、十九世纪的采矿工作)。档案画面的作用不在阐释,而是呈现各个不同时期。观众将随之回溯过去的点滴,欣赏其美学、氛围、声音、音乐和演说。除了这些档案数据,我还拍摄了一些现代世界的画面,帮助观众更贴近这个故事。这些画面呈现在七十亿芸芸众生中,默默无名工作的人们。亚利桑纳州因核废料而「永久消失」的地区、中国的煤矿工人、贸易港口及一个极为现代化却渺无人烟的数据中心等等。他们提醒了观众在影片中的大哉问: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