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
特黄特色
回复 :“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马大夫的诊所》作者: 丛峰片长: 210分钟拍摄: 2007作者简历:1995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2002年 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2002年 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2005年 开始拍摄纪录片作品年表:《信仰》(2006)《持遥控器的人》(2007)《马大夫的诊所》(2007)影片简介: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 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导演手记: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其他的拍摄计划?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回复 : 电影的叙事是从一个懦弱的律师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开始的,来信上还附带了一个网站的网址,然后这个律师就开始经历一系列因为人们缺乏公德心而导致的悲剧,然后在极其悲痛的状态下想起了这个网站,现在网站上输入了他的经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很暴力的人,通过他在网站上输入的车牌号找到了那个没有停车的车主,并用酷刑杀死了他。在到这里的时候,任何观众都不会想到这个暴力的人和那个懦弱的律师是同一个人,而在这里叙事还一直停留在男主登陆网站输入他的经历后,这个暴力人才会出现处理掉罪恶;直到后来男主被暴打了一顿之后,这个怪人在没有男主输入网站经历的情况下,好像突然附身了男主一般,又用酷刑处理掉了一个罪人。然而到这里也仅仅只是很奇怪,人们还是无法把这个跟人格分裂症联想到一起,所有的细节好像都表明男主被附身了一样……直到后来一个完全跟男主相反的大情圣(男主为追求女主分裂的一个人格)暴露了他跟男主和暴力人的关系后才开始清晰。此片在叙事方面的悬念是做的很好的,越看下去越挖掘细节就会越清晰。简单来说,整个电影的叙事是带欺骗性的(比如之前一直拿网站来做男主人格分裂的掩饰),只有不断的挖深下去才会发现真相。
回复 :Yael Hersonski's powerful documentary achieves a remarkable feat through its penetrating look at another film-the now-infamous Nazi-produced film about the Warsaw Ghetto. Discovered after the war, the unfinished work, with no soundtrack, quickly became a resource for historians seeking an authentic record, despite its elaborate propagandistic construction. The later discovery of a long-missing reel complicated earlier readings, showing the manipulations of camera crews in these "everyday" scenes. Well-heeled Jews attending elegant dinners and theatricals (while callously stepping over the dead bodies of compatriots) now appeared as unwilling, but complicit, actors, alternately fearful and in denial of their looming fate. ——Written by Sundance Film Festival